top
请输入关键字
确定
中国糖厂非洲创荒野奇迹 "甜蜜输出"打响中国品牌
时间:2017-11-16

    海外网11月10日电 2017年3月,东非埃塞俄比亚欧姆地区的OMO2糖厂第一批原糖顺利产出,广西建工一安公司仅仅用了短短1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该项目的合同工程量,在这片经济落后遍地荒野的地区,中国速度又一次震惊了世界。

    位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是“一带一路”上的东非门户,其南部的欧姆地区是原始部落的聚居地,这里交通闭塞,也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。当地的摩西人还住着茅草搭建的屋子,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。埃塞俄比亚属亚热带、热带气候,因此,欧姆地区十分适合种植甘蔗,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,糖厂的建设困难重重,导致大部分的甘蔗只能被烧毁,让种植业者蒙受巨大损失。印度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的OMO1糖厂曾历时6年仍未有进展,这让世界上许多国家面对如此艰苦的海外投资环境,迟迟不敢迈出步伐,更不敢赌上一次。广西建工一安公司则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,走出去。

    埃塞俄比亚OMO2糖厂是一安公司承接的首个非洲糖厂项目,如今已达到日榨12000吨的惊人产量。记者了解到,公司早在2012年12月曾完成了泰国乌泰他尼糖厂的建设,并以EPC模式建成糖厂3家,在建的还有2家,是目前业界内以EPC建设糖厂项目最多的企业。员工们辛苦的汗水为企业带来了中国首个境外EPC糖厂建设的鲁班奖,也打消了国际上对“中国制造”的疑虑。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,过硬的质量水准让企业备受关注,也获得了更多的海外“订单”。

   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努力和成果,一安这一次选择走进非洲的果敢,并不意味着一场赌博,而是中国企业走到海外的高度自信。450名左右员工,历时400多天,中国技术在这片非洲热土上创造了荒野奇迹,“甜蜜的输出”也迅速打响了“中国制造”的品牌。大到一个设备,小到一个螺丝母,糖厂完全是“中国制造”。广西国资委主任、党委书记管跃庆受访时难掩喜悦之情:“当第一批原糖产出时,就好比一汽产出第一辆车,大庆油田产出第一桶油那样令人激动。”

    “这些数字背后都有故事。”广西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唐农生告诉记者,欧姆地区条件异常艰苦,许多员工为了工作被迫远离家乡,当地通讯不发达,员工们时常为了接到一条家人的信息,跑到某个地方找信号。50%的员工在这里患过疟疾,其中一个员工最多感染过11次。

    与此同时,当地的部落冲突,也成为了建设糖厂的不安定因素。2016年7月,与OMO2项目邻近的OMO3糖厂受到武装袭击,两名当地的保安被打死。人命关天之际,当地项目负责人迅速作出应急方案,通过卫星电话请求当地部队保护。值得肯定的是,员工中的党员也以身作则,每一个党员带着几个当地部落的工人转移,最终确保了每个员工的安全。在远离祖国几万公里的非洲,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中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。在欧姆地区,这样鲜活而感人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。

    作为“一带一路”的出海口,广西在海外投资上成绩斐然。据了解,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3个国家和地区有合作项目,在140多个国家设立经销机构,2016年完成了境外投资7.47亿元,实现营业收入276.6亿元,利润高达4.52亿元。截至2017年9月,完成境外投资10.84亿元。作为广西龙头企业,广西建工紧跟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积极实施企业“走出去”战略,并发挥着带动性作用。

    短短2天的时间,记者有幸走访广西建工集团多家子公司与建筑工地,“中国制造”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。“诚信天下、责任如山。”这是广西建工集团每一个员工最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广西建工集团一公司副总经理牙高峰说:“我们建每一栋房子、每一项工程都像在建设自己的家一样。”光辉成绩打响了中国品牌,中国企业功不可没,他们正用实践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书写着自己的中国故事。